第四百三十一章 朱皇帝也丢人了?
等大明车翻了大清,底气也稍微足了一些之后,大明的各个州县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厂行动,大量的制衣厂、酒厂之类的小工坊就有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,这些工坊在上交了大量赋税的同时又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。 说到大明各个州县的酒厂,就不得不提到山东布政使司——做为龙兴之地,同时也是产粮大省,整个山东布政使司下属每一个县都有一家甚至两三家酒厂,然而整个山东布政使司就是没有一款比较出名的酒。 原因也很搞笑,因为各个县生产出来的那些酒基本上都被当地百姓给喝光了,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能拿出来往外卖,自然也就没办法产生品牌效应,气得山东布政使没少在布政使司衙门里骂娘。 制衣厂也差不多,虽说大明两千多个州县几乎每个县都有制衣厂,但是这些制衣厂各有各的生产侧重,有的是专门生产正装,也就是右衽的汉服,有的则是生产工装或者平时穿的闲衣,甚至还有一些制衣厂专门生产女装。 问题是这些制衣厂也很难形成规模,大多都是在本土州县内部消化,少量款式不太受欢迎的,销量低迷一些的,干脆就打包卖到欧罗巴那边儿去——大明这边儿滞销的款式,卖到欧罗巴那边儿也能卖出高价,也算是废物利用级别的创收手段。 其他各种乱七八糟的烟厂、糖厂之类的也都差不多,基本上就是各自为战,谁都能赚钱,但是谁也搞不出什么特别牛逼的品牌。 这种现象在商业上是极为不正常的,因为正常的商业化运作应该是虹吸式的发展,讲究的是品牌和规模效应,强者愈强,弱者……弱者干脆就没